网站标志
文章正文
呼和浩特:拆并燃煤锅炉、“煤改气”、更换清洁炉具,一系列措施保护首府蓝天
作者:    发布于:2019-02-20 15:58:40    文字:【】【】【


   近年来,着力解决燃煤污染问题,特别是北方冬季供暖期散煤污染的问题备受关注。我市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每到冬季供暖期,也在逐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及其他供暖方式,加快替代散烧煤供暖,提高清洁供暖水平。今年我市进入供暖期已经一个月了,截至目前,我市拆并燃煤锅炉房的情况如何?“煤改气”、热电联产等供热方式运行得怎么样?未来我市供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家住海天花园的陈女士说:“以前我们这一片是3个10吨的燃煤锅炉在供热,运行模式可以说是一天‘三把火’,分别在5时至7时、11时至13时、19时至22时点火供热,室内温度波动较大。2017年改由热力站供热,室内温度基本恒定了。”

    据了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从2013年开始加快了燃煤锅炉房综合整治工作,拆并整合与“煤改气”工作同步进行,对于无法并入集中供热热源的燃煤锅炉房实施燃气化改造。

“2013年到2017年,共计淘汰燃煤锅炉房336座589台,涉及供热面积2143.71万平方米。2018年计划完成15台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目前已淘汰9台,剩余6台计划年底完成。”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云俊义介绍。

据了解,我市近几年进行的“煤改气”主要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项措施,只有原燃煤锅炉房周边无集中供热的热源或热源无富余热量才进行“煤改气”。

说到“煤改气”与燃煤锅炉相比较的优势,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分管供热李宝玉介绍,首先是环保,“煤改气”的污染物排放低,二氧化硫、粉尘、二氧化碳、氮化物等大大降低;其次就是节能。

云俊义表示,国家推行的供热制度就是以热电联产为主,“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这个热就是地热、污水源热、太阳能、空气源热)。近两年我市建设了几台大型燃气锅炉,作用就是作为我市供热的备用热源。

根据我市供热现状及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我市供热发展坚持 “以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积极推广电供热”的原则,由市政府统一收取供热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用于热源、热网建设和燃煤锅炉拆并改造。从2018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调整供热结构,将热源与热网分离,体现政府在民生领域的主导地位,实现我市供热行业的统筹管理。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提高热电联产供热能力;成立热网公司,统一进行供热管网改造,实现热网互联互通,热源统一调配;积极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全部淘汰35蒸吨以下和低效能的供热锅炉,实现我市主城区清洁取暖率不低于80%的目标。

市环保局监测站副站长韩见弘说:“我市采暖期空气质量较非采暖期有一定变化,表现的特征是污染物浓度的上升。以采暖期开始后的20天平均数据与采暖期前20天平均数据对比,受散煤燃烧、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多种因素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指标升幅在36%至95%之间。”

“今年进入采暖季以来,我市对燃煤锅炉强化督察监管,对市区城中村、棚户区及城边村平房进行清洁炉具替换,治理散煤燃烧污染,对周边旗县秸秆焚烧进行强化督察。通过上述工作,从今年采暖季25天的空气质量统计结果来看,我市六项污染物比去年同期呈明显下降,降幅在9.5%至32.1%之间。”韩见弘说。

说到下一步环保局在应对我市采暖期环保问题方面有什么举措和规划,市环保局总量科科长黄素军说:“首先,我们会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去年更换清洁炉具71353户,今年继续更换16.2万户,其中建成区更换洁净炉具12万户,实施集中供热、改气、改电2077户,同时将更换范围拓展至土左旗、托县政府所在地、和林县部分地区(4万户);还加大了禁燃区内的原煤源头控制,全部完成后可削减烟尘5473吨,二氧化硫3354吨,氮氧化物517吨。其次,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再次,开展燃煤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房,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房。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最后,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严格环境专项执法检查,落实散煤、挥发性有机物、柴油货车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方案,分区域、分时段明确目标任务,紧紧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展散煤、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

 

 

 

据了解,我市近几年进行的“煤改气”主要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项措施,只有原燃煤锅炉房周边无集中供热的热源或热源无富余热量才进行“煤改气”。

说到“煤改气”与燃煤锅炉相比较的优势,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分管供热李宝玉介绍,首先是环保,“煤改气”的污染物排放低,二氧化硫、粉尘、二氧化碳、氮化物等大大降低;其次就是节能

自定模版





展会介绍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磐基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京ICP备20009816号-2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