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光伏行业在“反内卷”政策与全球能源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刻变革。行业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光伏装机容量达11.25亿千瓦,同比增长45.7%,但产能过剩导致多晶硅价格从2023年高点30万元/吨跌至5万元/吨以下,组件价格较2023年下跌52%,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技术迭代与光储融合成为破局关键,头部企业通过战略调整、技术协同和生态重构,探索穿越周期的可行路径。
一、产能过剩与反内卷成效:从价格战到质量竞争
2025年1-9月,光伏主产业链产量增速全面放缓:多晶硅产量97.4万吨(同比降32.8%)、硅片490GW(同比降12.5%),但电池片与组件产量仍保持8.8%和12.2%的同比增长,反映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寻求平衡。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动的“反内卷”行动已显效——三季度行业毛利率回升至5.61%,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亏损额环比收窄46.7%。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降本(如通威“灯塔工厂”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产能优化(晶科TOPCon3.0产能升级),逐步摆脱低价竞争泥潭。
二、技术迭代:BC电池、HJT与钙钛矿的三足鼎立
技术革新是光伏行业突破效率极限的核心驱动力。BC电池凭借22.3%-24.2%的转换效率及前表面无栅线的美学优势,在分布式市场溢价达0.2-2元/W,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将达10%-15%。隆基绿能HPBC2.0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5%,爱旭股份ABC组件出货占比超70%,海外溢价超50%。HJT技术则以24.5%以上的量产效率、-0.26%/℃的温度系数,在工商业场景展现竞争力,通威、东方日升等企业已启动GW级产线调试。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26.1%,理论极限超35%,2028年有望实现GW级量产,推动度电成本降至0.15元以下。
三、光储融合:破解消纳瓶颈的万亿级市场
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催生“光储一体化”刚需。2025年全球光储市场规模预计达800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40%。隆基绿能通过收购精控能源(31GWh储能产能、全球并网量超12GWh),快速切入储能赛道;天合光能“光伏+储能”解决方案获金融认可,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8-10GWh;晶科能源储能系统前三季度出货3.3GWh,同比增长32%。光储融合不仅提升自发自用率(如隆基eHome方案达90%以上),更通过峰谷套利、辅助服务市场等模式拓宽收益渠道。甘肃某坑口煤电项目结合光伏与储能,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20%;内蒙古磴口光储治沙项目年供2.17亿度绿电,固沙减排21.6万吨CO₂。
四、企业战略转型:从制造到能源生态构建
头部企业正从“组件制造商”向“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隆基绿能战略重心从氢能转向光储融合,2025年储能业务预计贡献营收100-200亿元,占总营收15%-20%;通威股份依托“灯塔工厂”优势,布局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组件效率达25.46%;晶澳科技深耕N型技术与B2B大客户,拿下阿联酋大项目。全球化方面,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通过海外产能(欧洲、北美基地)与本地化合作(如沙特红海新城项目),规避贸易壁垒并拓展高溢价市场。
五、未来展望: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
政策端,《“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30年光伏装机达18亿千瓦,分布式占比不低于60%,绿电交易与碳交易将提升度电收益15%-20%。技术端,数字孪生(如晶科系统提升发电量5-8%)、虚拟电厂(上海试点项目实现200MW光伏分钟级调度)等数字化技术重塑运维逻辑。市场端,AI算力爆发与全球碳中和进程推动电力需求激增,光储协同、氢能耦合(如隆基新疆制氢项目成本降至18元/kg)构建多元能源生态。
结语:穿越周期的破局之道
光伏行业的“最残酷洗牌期”尚未结束,但技术迭代、光储融合与生态重构已指明方向。企业需以技术为矛(如BC、HJT、钙钛矿)、以光储为盾,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正如通威集团刘汉元所言:“光伏龙头企业的成长空间将是今天市值的五倍、十倍以上。”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唯有聚焦技术、深耕场景、拥抱生态的企业,方能率先突围,引领行业迈向健康盈利的新周期。

手机:
网址:
邮箱:
地址: